第134章(3 / 5)
在这个时候,陈家出了个太子妃,没过几年高祖龙驭宾天后,太子妃又成了皇后。
这便是陈皇后了。
当时的陈家可谓是清上加贵,烈火烹油。
那时候陈鉴虽已告老,但还没过世,也不知怎么就说动陈家分家了。
陈家还是陈家,但出了皇后的这一房却是单独辟了府,顶着承恩公的爵位分开另居,并且与陈家本家再是不来往。
有流言说,当时的承恩公和长房闹了矛盾,矛盾还有些大,陈家无奈之下才会分家。
但不来往是真的,这几十年来面上也一直没怎么来往,而陈平文在止步礼部尚书后,急流勇退,带着全家回了江西。
至此,京中之人只知晓承恩公的陈家,却不知晓江西还有个陈家。
“你的意思是说陈家做这一切是为了自保?”
茅单赞赏地点点头:“须知文臣武将但凡做到极致,都怕一件事——”
功高震主。
尤其陈家还出了一位皇后和一位太子,在中宫一系深受皇帝的重视下,陈家存在就碍眼了,任何皇帝都不希望外戚势大。
这个时候就需要折中了,要么皇后太子被打压,要么陈家退隐。
所以首辅不愧是首辅,眼光长远,手段老辣,宁愿硬生生止了儿子入阁拜相的前程,宁愿让陈家分崩离析,也要给陈家分家,甚至几十年都不让承恩公一脉和本家来往。
当然这么做不是没好处,承恩公一脉顶着皇亲国戚的牌子,但谁敢说就不是陈家的人了?有陈家人从后面支应,承恩公一脉在明,如果哪天太子登了基,自然不会忘了陈家的功劳。
同理,如果中宫一脉出了差错,也不会连累陈氏一族。
“那江西陈家和管清和又是什么关系?”
见凤笙一语切中要害,茅单心中更是感叹。
要知道当初魏王求娶方凤笙,他是不赞同的,尤其方凤笙表面上还有方凤甫的身份,魏王娶了方凤笙,等于是明面上和中宫一系对上。
果然她嫁过来以后,魏王被逼无奈隐忍沉淀,当时茅单虽受凤笙言语挤兑,承认此女聪明才智过人,可他依旧觉得不值得。
一直到这么些年下来,凤笙做的每一件事,看似不显山不露水,实则好处之多。就拿那晋江书院来说,魏王这些年一直没有入朝,又怕被人弹劾私自结交朝臣,只能坐看满朝官员一个都不敢拉拢,可开个书院就把天下人才都往怀里送,还让人挑不出错来。